谁在“杀死”中国的古装题材?
关于古装题材的风波,仍在蔓延。
一则“4—6月不安排古装题材的网大和网剧上线”的消息,引发行业内,一片哀嚎;而另一边,昨晚,综艺节目中“还珠剧组”上演21年大重聚,使得网友们纷纷陷入怀旧潮。
消息一出,比较明显就是各家网络电影公司的内部群开始躁动。同样差不多的内容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,频繁出现。网络大电影(ID:wxs360)咨询了其中一个发布消息的人,他表示,原本他们的新片定档4月中旬,但突然接到通知,暂时不能上线了。至于通知的源头是不是平台,对方表示不能透露,但随即说到:“四月古装很少,一查就是我们”。语气充满了无奈。(出于对公司的保护,采访对象要求不要曝光他及公司的相关信息。)
随即,网络大电影(ID:wxs360)采访了几家专注网络电影人员,包括导演、制片人、演员等。关于此次风波,他们看法几乎一致:古装题材受限早已是预防针,但没有预想到,来的这么彻底,直接不准上。
“这几个月,日子不好过了”
“我一个演员,快大半年接不到戏了”
“公司连续接了好几部戏都是古装,本来政策紧张,我们筹备的时候就格外注意,但现在出来这个事,何去何从,准备原地下跪”
更多则是在朋友圈,含蓄地表达着“消息”带来的不满。
尽管大家对于规定的执行,多少都有着负面情绪。但仍有人很乐观,一家网大头部公司的中层表示,题材的调控对于网大来说,其实挺好。“说不定,这样倒逼一下,网大就能在其他题材上,冲出一片新天地。再者,刚好有时间,组织团队,回看和学习以往经典的古装剧、电影。”
另外,根据横店每日拍摄消息,已经开机的古装网剧,仍正常拍摄;而在朋友圈,依旧有古装题材的网络电影开机。片方表示:“限古令出得太迟了,反正我们刚开机明年才上线。”用其中一位受访对象的话来说:“只是4-6月,又不是说以后”。
诚然,中国影视需要古装,古装题材也不会消失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那么,究竟是谁在“扼杀”古装题材?
九年超10次政策发布
“限古令”是一场矛盾的共谋
1976年香港播出的武侠剧《陆小凤》,是豆瓣记录的第一部古装剧;而内地最早,被豆瓣纪录的古装剧则是1982年版的《水浒传》。
根据媒体的公开资料,1976—2018年,剔除无评分和信息缺失的无效剧集后,豆瓣一共纪录了891部古装剧的相关信息。再加上,2019年Q1播出的古装剧,900余部,在豆瓣有了姓名,这还不包括那些,未在豆瓣开分的剧。
古装题材的电影,同样很多。尤其此番规定中,特别提及的网络大电影中,80%以上的影片,都属于古装类型。
一句话总结中国古装题材近四十年的发展:眼看它高楼起,眼看它成了“钉子户”。
网络大电影(ID:wxs360)梳理了近十年,关于“古装题材”的相关政策。
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
即便困难重重,大家还是拍拍拍。“观众爱看”是大部分片方在接受网络大电影采访时不约而同的回答,另外的潜台词是,古装赚钱。
商业价值固然是市场、公司的一个重要考量,但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,背后输出的正向价值观,是国家和每一个影视从业者不容轻视的核心。但市场和导向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向走,换句话来说,政策从一开始,针对的是古装戏说和架空,但在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前面的两个字“古装”。
在网络大电影看来,近两年,影视行业越演越烈的“一刀切”政策,更像是一场积累很久的矛盾和共谋。目的是为了以后,古装题材更加具备持续、健康的生命力。尤其在改革开放40周年(2018年)、新中国成立70周年(2019年),如此重要的关卡。
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的行为在“一刀切”面前,越来越行不通了,在网络大电影看来,从一开始,就不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。如果说有一个好的应对措施的话,那可能就是:好好打磨剧本,讲好历史和故事。
泛滥的古装题材:
古装剧成了古偶剧,古装片成了唯特效片
“越来越差”,其实才是古装剧的原罪。
说起活跃在观众视野中的影视类型,古装题材绝对可以排第一。但遗憾的是,数量在增加的同时,口碑却呈现了断崖式的下跌。2010年以后,豆瓣上的平均评分低到了6以下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巧的是,在资料整理中,我们发现针对古装剧的政策也是从2011年开始的。2011年4月,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上,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的李京盛表示,穿越剧对历史文化不尊重,不足以提倡。同年年底,广电总局禁止宫斗剧、涉案戏、穿越剧在上星频道播出。
至此,古装题材便开始一段长达九年甚至更长的政策监管之路。
纵观近九年活跃在大众和市场的古装片单,先是,无数翻牌经典IP的古装剧、电影,一部比一部毁经典。再者,《美人心计》《宫》《步步惊心》《武媚娘传奇》《太子妃升职记》《花千骨》《楚乔传》《凤囚凰》《孤芳不自赏》《皓镧传》等,哪一部不充满争议,但都赚足了观众的眼球,赚得满盆钵头。
网络电影发展五年,利好的是从蹭IP改变成了买IP。没有改变的是,几乎拍不出好的古装电影,偏偏网大又是一个古装题材占比极其严重的行业,至少这五年是这样的。院线电影相对来说,古装上线的数量较少,但近几年,《捉妖记2》《西游记女儿国》《鲛珠传》《窦娥奇冤》《封神传奇》等,口碑上也扑得一塌糊涂。
具体问题出在哪?
文化是现实的镜子。在网络大电影看来,古装剧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。所以,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尊重历史和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来创作。但显然,大部分影视作品更多是在过分迎合市场。以至于,呈现并催生了正史不正,野史不野的古装现象。
范冰冰主演的《武媚娘传奇》播出期间,这种现象几度遭到观众和官方的吐槽,当然,政策也不会放过,经过中途停播、反复调整才得以上线,还制造了流行一时的“切胸”新闻。
凭借大明星、大制作、大宣传名声大噪极尽奢华的服装和范冰冰的美貌相得益彰。身兼制片人与主演双重身份的范冰冰,从剧本到选角到表演,极尽所能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艺术造诣,高颜值、高颜值和高颜值,舍此之外别无其他。我们不得不感叹,《武媚娘传奇》这种对历史人物肆意解构的精神,正印证了那句至理名言,无知者无畏。这种正史不正,野史不野,完全背离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的创作,值得我们警惕。——引自CCTV10《第十放映室》
如何优雅的吐槽,这大概是最佳范例。但仔细看,又何止一部《武媚娘传奇》?
2016年,《太子妃升职记》的走火,政策剑指网文小说和IP。拼颜值、拼制作、忽略艺术的风气,被点名批评,并对网剧进行进一步管理。网剧也不再是大家退而求其次的避风港。
从用户角度来讲,古装剧大多变成了古偶剧,没有古典味。假睫毛、大平眉、流行纯色(男女主演都一样)、鲜艳亮丽的色调、夸张的服装、无数穿帮的现代道具、现代台词还有各种辣眼睛的抠图......充斥在绝大多数古装影视作品中。另外,在大多古装电影(院线和网络电影)中,特效成了大家追逐的重点。创作者一脸无辜的将其称之为创新,但可以明确的是,没有历史依据、文化氛围铺垫的创新,应该叫恶搞。
其实,古装也好,玄幻也罢。题材终究只是一部影视作品的壳,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和故事。但大多数人借助壳去搅乱市场,而且越演越烈,最后,遭殃的就是所有用这个壳的人。而那些用心做内容的人,错就错在,没有保护好这个壳,甚至,有人主动加入破坏壳的阵营,结果,一不小心就落个晚节不保的下场。
怀念经典
“剧荒”成了当下观众的口头禅。
“每次打开电视机,无数影片、电视剧堆过来,但是光看片名、海报、介绍,你就不想看了。”一位从事新闻教学的大学老师,在聊天中如是说。
也正因如此,才会时不时就来一波全民回忆潮。《还珠格格》剧组,时隔21年,在综艺节目《王牌对王牌》中重聚,并现场演绎了“晴儿与老佛爷告别”的经典桥段,惹得众人齐流泪。
当年,《还珠格格》内地首播,最高收视突破62.8%,至今,也仍保持着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纪录。
回看以往经典的古装剧、电影,官方说,作品中有着不可泯灭的文化底蕴,简单讲,它们是有记忆点的。这跟当时的创作氛围、影视行业发展息息相关。说个最简单的,过去拍一部剧需要花上一两年甚至更多时间打磨剧本、训练演员等,而现在,大多数剧,基本不超过三个月,还有流量至上带来的演员表演问题,很多作品,从开机官宣了主创阵容那天,大概就注定好了它的命运走向。
往近了看,正午阳光的剧缘何深入人心,不论是《琅琊榜》《伪装者》还是刚刚完结的《大江大河》和正在热播的《都挺好》,这些都说明着,好的作品无论放在什么样的时代下、环境中,都是被认可的。所以,应对任何变化和政策的唯一方法,还是敬畏创作、尊重内容、尊重时代。
以上,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电视剧需要古装剧,无论多少次“限古令”过后,古装剧依然不会消失。一方面,我们仍然期待诸如《大宋宫词》《江山古人》《大秦帝国4》这样制作班底过硬的古装剧播出(希望不要被打脸);另一方面,和大多数人一样,我们依然怀念从前的那些经典影视作品。
(豆瓣评分9以上的古装剧片单)
·END·
近期热文
扫码关注网络大电影公众号
已同步入驻平台:今日头条∣网易新闻∣企鹅媒体∣搜狐新闻
新浪微博∣新浪看点∣ | 时光网APP | 猫眼专业版